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
https://www.3344xsla.cc/最新VIP章节免费阅读!
有人说,要么出海,要么内卷。
近年来,悲观的预期困扰着很多老板,不少人开始停一停、听一听、看一看。
7月份,我们一行人去东京考察和学习,“摸着日本过河”,看看日本企业是怎么度过大衰退的。
在大衰退期间,日本哪些市场触顶下滑?
房地产、家具、家电、服装、教育、文具、婴儿用品。
在大衰退期间,日本哪些行业、市场和企业逆势崛起?
含咖啡因饮料(碳酸饮料、茶饮、咖啡)、美妆(美容仪器、化妆品、美容服务)、平价日用品、二手市场、健康食品、保险与养老金、便利店、半导体材料、医疗器械与精密仪器。
逆势崛起的企业,中国消费者最熟悉的品牌有优衣库、无印良品、711便利店、三得利。还包括一些转型成功、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如三菱、日立、三井、基因士、思科林、东丽、大金工业。本篇文章主要关注的是日本本土市场的变化与逆势崛起消费类企业。
我们想了解的是,同时在经济增速下行、房地产下行和老龄化少子化的背景下,有没有一些共性可以参考:
低增长时代的商业机会。
比如,房地产全面下滑对消费产生什么影响?对消费心理与投资偏好带来哪些影响?能否从这些逆势崛起的日本企业中找到一些共性?
当然,中国与日本的环境差异很大,不能简单比较,最重要的是,提供一些思考问题、捕捉机会的视角。
消费心理与行为变迁是捕捉商业机会的重要视角。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任何时代、任何周期都有机会。即便是内卷的机会,我们也要更早感知、更早准备。
这次东京之行,我们还拜访了三浦展老师,他被称为日本消费社会研究的“第一人”。三浦展老师把日本1912年以来的消费社会分为五个阶段,分析了每个阶段的社会背景、人口形势、经济走势、消费心理与行为变迁、消费偏好与特征、兴起的行业与企业。
我的理解是,中国从1990年到2020年三十年的消费特征,在与日本第一、二、三个阶段都有明显的体现。日本消费社会第四阶段(1998年2020年),即大衰退期间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变迁、消费偏好与特征,值得我们研究与参考。
所谓“宏观看大势,微观找机会”,我们可以从消费的角度,关注未来中国市场的变化,捕捉一些趋势性的机会和结构性的机会。
我根据中国宏观经济与老龄化的走势,结合日本学习与考察的一些体会,从消费的角度看未来五大商业机会。
服务消费机会
当经济增速下行,市场预期下降,投资与消费周期压缩。长周期的大类商品消费,如住房、汽车、家居、家电,持续下降。
实际上,家电汽车等耐用品,在经济高增长时代已经普及、饱和。
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危机爆发后,家具家电大类商品消费跟着下滑。中国家具家电和汽车的消费总量下降比房地产更早一些,大概在2017、2018年就已触顶,然后持续下降。近些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火爆,容易给人带来错觉,认为是汽车消费增长,其实是新能源汽车抢占了燃油车的市场,国内汽车整体消费并未增长,只是出口大涨。
现在,大家不敢做长期的打算,很少家庭愿意按揭20年买个几百万的房子,锁定未来20年持续供房支出。买车也是如此,一辆车使用期假如为10年,买一辆车意味着一次性支出未来十年的购车费用,同时还锁定了未来十年的保险、保养、油电、预期罚款等支出。即便在服务业,健身房、理发店等办理年卡、大额充值也大幅度下降。
消费风险偏好下降,消费周期压缩,那么短周期消费则上升,尤其是服务消费。由于大家捂紧口袋、不愿花钱,服务消费规模未必上升,但服务消费的占比会增加。服务是即时消费,消费周期短,不需要一次性支出未来消费。
过去30年,日本卖商品的店减少、卖服务的店增加,比如烟酒店减少,居酒屋增加。又如愿意买车的人减少,租车服务增加,坐地铁、新干线的人增加。
这两年,中国汽车家具家电等大类商品消费减少,旅游、餐饮等服务增加。当然,这跟疫后服务业供给修复有关系。长期来看,家庭将节省更多的大类商品消费,将其中一部分用于餐饮、便利店、旅游、按摩、健身、娱乐等即时服务消费。
如果你从事大类消费品行业,需要关注这一变化,尽量压缩消费周期。如果在服务行业,不能再使用以前大额充值的方式来锁定客户,可以推出一些短期消费项目来获客,提高服务质量来提升粘性。
大众消费机会
大众消费是日本逆势生长的市场,主要是日用品市场,以必选消费为主(可选消费少),成功的企业有日本优衣库、无印良品和711便利店。
大众消费为何兴起?
日本大衰退对日本家庭消费的打击非常大。当经济增速下降、收入下降和预期不稳定,导致中产市场下沉,消费降级。从过去的“买买买”到节约消费,呈现低欲望社会特点。
但是,大众消费并不等于廉价,不能认为廉价就能够赢得大众消费市场。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在经济增速下降大背景下,消费心理和理念有哪些变化。他们变得更加理性、追求性价比,而性价比不等于廉价,而是在同等价格下,他们的设计、质量、服务是最优的。
如何才能抓住大众消费市场机会?
企业需要做好三点:设计、供应链整合能力、产品迭代。
无印良品、优衣库等大众消费品都以简约设计为主,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降低工艺复杂性,最大限度的压低成本;二是迎合低增长时代去复杂化的审美需求。供应链整合能力是压低成本、获取性价比优势的关键,目前中国供应链整体成本比较低。
产品迭代是保持领先的关键。大众消费品,容易被对手复制,尤其是在中国。他们可以模仿你的设计,采用同样的供应链。比如,无印良品最早设计出懒人沙发,但很快被人复制。这一个时候,你想要保持领先不得不迭代产品。如果无法保持产品迭代,优衣库、无印良品在中国也会失去竞争力。
近些年,中国中产市场萎缩,大众消费品市场兴起。比如,面向中产的星巴克、奈雪、喜茶销售增速下降,而价格更为低廉的瑞幸咖啡、蜜雪冰城兴起。又如,京东、天猫销售增速下降,拼多多、网络带货快速增长。一个典型代表是名创优品,它有点类似于2030元的无印良品。名创优品做全球采购,设计简约,性价比高。
国产消费机会
日本消费在第一阶段有西洋化、欧美倾向,第二阶段有美式倾向,第三阶段有高档化、欧式倾向,进入第四阶段,也就是经济衰退阶段,转向追求无品牌倾向、朴素倾向、日本意识、地方意识。三浦展老师把这个过程理解为“现代化的终结和地方的复兴”。
在经济进入减速周期,为什么会出现一轮国货替代机会?
原因可能有三:一是过去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过程中,民族主义和民族信心增强,对国际大牌的崇拜下降,对国货的认同感增强;二是随着大量工业技术引入,在积累2030年后国内工业技术和生产能力也趋于成熟,国产质量大幅度提升,国产替代化加速;三是经济下行时,消费心理发生变化,人们更加注重自身感受,去大牌化、奢侈品化,不被品牌定义,从追求面子转向追求里子。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日本富人阶层在2000年后更少购买国际奢饰品品牌,他们的消费能力没有下降,但是消费偏好发生了重要变化,他们不再需要爱马仕等装饰自己,转而购买日本一些知名度很低的手工品牌。日本有“职人”文化,在江户时代,职人是指专职于某项手工艺的艺人,他们可能世世代代织布做衣服或修寺庙。职人追求精益求精,也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来源。日本贵妇们减少爱马仕等奢饰品购买,转而购买具有职人传统的日本品牌,价格可能昂贵,也可能便宜。而且,大衰退期间,一些高收入人士穿着朴素,购买无印良品的衣服。
最近十几年,国产替代浪潮也是一浪跟着一浪,从电风扇、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到电脑、手机,再到现在的汽车。在我们这次行程中,一位社友从事化妆品行业,他反映,最近几年,国产化妆品逆势崛起,国产替代在加速。从身边观察来看,确实发现不少人开始购买国产化妆品。
去奢饰品化、去品牌化,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消费从物向人回归,人是目的,人不被品牌绑架,不被标签化,商品服务于人。无印良品的思想很好的满足了反消费主义、去品牌化的消费心理,它的主张是“还生活者以自由”。
未来企业不需要包装成洋品牌,也不需要过度强调国货,应该更加关注产品质量,以及对人的服务。
健康消费机会
与大消费类似,大健康也是日本逆势生长的市场。
老龄化和低增长将共同推动健康消费兴起,包括老年人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可穿戴设备、陪伴机器人、养老院、照料市场等等。
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与日本相比,中国平均养老金水平较低、内部不平衡,中国老年人的购买力可能不足,老年人市场可能不如预期。不过,中国体制内退休人群的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强,创业者、投资者可以考虑体制内5065岁退休人群,尤其是女性。
二是这里所说的健康消费机会,不仅仅是老年人市场,而是所有年龄段的人群、所有市场都有健康消费机会。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