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生生世世小说网 > 大郎别怕,我有挂 > 第39章 殿试

    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 https://www.3344xsla.cc/最新VIP章节免费阅读!

    三天时间匆匆而过,今日便是殿试之期。武植为此起了个早,因之前去过皇宫,他对路程较为熟悉。天刚亮,他便与武松两人朝着皇宫方向行去。

    两人来到皇宫门口,已然看到皇宫门口有专人负责接待此次进宫殿试之人。当看到武植走来,宫门口的太监眼睛一亮,他可是知晓武植此人不仅深得圣上喜爱,而且在此次会试中还摘得了头名。

    “原来是武解元来了,这边请。还请武解元的家眷在宫门外等候,武解元随我这边请。”

    武植转头看向武松,微微点头,起身跟随宦官进入了宫中。不一会儿,便来到了一处大殿,只见里面已经坐满了此次参加殿试的举子。看来自己到来的时间颇迟啊。

    不过武植倒是没怎么为此担忧,毕竟参加殿试的贡士,最后基本都能通过,只是重新排一下名次罢了。

    因武植是此次会试的头名,所以他的座位处于最前端。

    刚坐下没多久,就听门外传来一阵高喊:“陛下驾到!”紧接着脚步声响起,只见宋徽宗以及五位朝臣从大殿门口大步而入。

    旁边的小太监一声高喝:“请贡子参拜陛下。”武植及此次参考的贡子纷纷起身,朝着皇帝跪拜。宋徽宗点了点头,然后开口说道。

    宋徽宗点了点头,然后开口道:“众位学子请起。”“谢陛下!”众多学子齐声高呼之后便站起身来。宋徽宗径直走向大殿上方的座位,其五位大臣则分列在大殿的两侧。

    宋徽宗微微低头,目光落在下方的武植身上,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那笑容似有安抚之意。

    紧接着,立于下方的五位大臣有序地行动起来,他们手捧着一沓沓洁白的宣纸,轻步穿梭于考生之间,将书写所用的宣纸逐一分发给每一位考生。

    宋徽宗见宣纸已分发完毕,朗声说道:“此次的策论题目名为“强军治军”。今日殿试,乃国之重大典礼。尔等能够崭露头角,皆为才华出众之人。朕期望你们各展所学,畅所欲言,为国家的未来献出良策。朕将亲自选拔贤能之才,勿辜负朕的期望,亦勿辜负天下。今,开考!”语毕,便坐到了上方的座位上,下方的众大臣也在大殿中开始巡查。

    当“强军治军”四字从宋徽宗口中说出时,武植听闻微微皱眉,陷入沉思。

    宋徽宗赵佶新登皇位不久,定是渴望有所建树。而对于历代君主而言,最大的功绩无外乎开疆拓土或收复失地。

    自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起,历代君王都对收复燕云十六州念念不忘,赵匡胤甚至还立下祖训:不管是谁,只要能为大宋收复燕云十六州,便可封王。

    赵佶作为大宋皇位的继承者,自然也不例外,他的心愿想必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所以才把“强军治军”四字当作此次策论的主题。

    武植思绪翻涌,知识如潮。今生学识与前世记忆交织,强军治军之念汇聚成河。

    他想到南宋岳飞,这位军事奇才秉持“仁、信、智、勇、严”。爱兵如子是“仁”,士卒有难他亲顾;赏罚分明为“信”,言出必行;排兵布阵灵活是“智”;身先士卒为“勇”;军纪严格是“严”,岳家军因此纪律严明,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闻名,守护大宋。

    明朝戚继光治军也有妙法。他重视选兵,挑强健朴实之人;训练注重系统和实战,演练鸳鸯阵等,促进兵种协同;还改进创新武器,如针对倭寇制狼筅;同时强化思想教育,激发士兵保家卫国斗志。

    武植融合二者智慧。他阐述岳飞培养士兵品德纪律以聚精神力量,引入戚继光选兵、训练之法,还提到改进武器装备的意义。最终将二者融合,提笔便开始在宣纸上写出了兼具思想引领和实操方法的强军治军策文。

    宋徽宗看着下方的学子,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搔耳挠腮。当他看向武植时,发现武植已在宣纸上奋笔疾书。

    徽宗顿感好奇,因为“强军治军”这一策论对学子们来说太难了。他们大多是学文的,军事方面的知识匮乏,“强军治军”涉及军事战略、军队管理等复杂内容,对他们而言棘手至极。

    但武植这么快就有了思路且动笔书写,这让徽宗满心好奇,他很想知道武植会在策文中写出什么样独特的见解。

    约莫半个时辰,武植已然将“强军治军”这篇完整的策论依着脑中所思写就。他缓缓收笔,而后抬头看向了宋徽宗。

    宋徽宗端坐在上,目光扫视全场,只见武植已然率先完成了策论。

    再看其余学子,有的正奋笔疾书,额头渗出汗珠,仍在笔耕不辍;有的则眉头紧皱,抓耳挠腮,显然还在苦思冥想。

    宋徽宗望向这群学子,眼中不禁流露出一丝失望。此次科举,他满心希望选拔出一批熟知治军强军之法的贤才。

    大宋一直奉行以文制武之策,他本打算将这些学子中的大部分安排到军队担任文职,为北伐大业储备人才,可眼前这些学子的表现,实在让他大失所望。

    因为此次殿试仅要求学子撰写一篇策论,且字数不限,故而时间仅有一个时辰。

    很快,宋徽宗身旁的宦官高声喊道:“时辰已到,请下方学子停笔,依序走出考场。”

    下方众多学子神情各不相同,有的满脸不甘,有的满脸欢喜,有的提笔仍想书写,然而看着两侧紧盯着的大臣,无奈只得放下手中的笔,缓缓走出了大殿。

    “快将武植的卷子呈于朕!”众学子离开大殿后,赵佶迫不及待地对身旁宦官下令。

    宦官得令,立刻小跑而去,来到武植考桌旁,他神色谨慎,动作轻柔地拿起卷子,随后一路小跑着回到赵佶身边,毕恭毕敬地将武植的策论呈给了赵佶。

    下方数位大臣先是把参考学子们的策论仔细梳理整齐,接着便投入到紧张的阅卷工作中。对于赵佶拿走武植策论这一举动,大臣们并未多言。

    毕竟无论过程如何,最终所有学子的策论都得呈给赵佶,由他来确定名次。

    赵佶接过呈来的武植策论,一眼便瞧见那一手极为漂亮的瘦金体,不禁微微点头。

    随后,他全神贯注地细看起来,这篇《强军治军策》着实吸睛。越往下看,赵佶的脸色越发激动。

    “好!”他忍不住大声喝彩,惊得下方正批阅卷子的几位大臣顿时被吓了一跳。

    “哈哈哈哈哈,果然,真不愧是朕看中的人呐。”宋徽宗赵佶神情满是兴奋与喜悦。

    不过看到被吓了一跳的五位大臣,赵佶也稍显尴尬,继而对下方的五位大臣说道:“众卿快快来欣赏一下这篇策论。”

    旁边的小太监当即从赵佶手中接过策论,快步走下台阶,将策论放置在众大臣面前。众大臣心中已然好奇,究竟是怎样一篇策论能让陛下如此兴奋。

    其中下方五位大臣当中,以太尉赵?的年纪最大、身份最高,他是宋神宗赵顼的弟弟,他才华横溢、品德高尚。

    在朝堂上备受敬重,不仅因为他尊贵的皇室身份,还因他对军政事务有着深刻见解。此次面对皇帝推荐的策论,他也充满好奇与期待。

    赵?向前走出一步,身体微微凑近,便看向了武植的那篇策论。只一眼,他便被其中的观点所吸引。作为几位大臣当中最懂军事的人,他的心情甚至比宋徽宗还要激动。

    “夫强兵之道,首重选才,当选体魄健硕、意志坚韧之人,尤重其品德,必怀报国之志。己立者,君之根本也。令出即行,禁发则止,赏罚公允分明。训练之法,需因时而变,依实战为准。平日操练不辍,精熟阵法......”他不禁一字一句地将武植的《强军治军策》缓缓念出。

    片刻,一篇《强军策》被赵?缓缓念完。他神色激动,声音洪亮:“好见解,此乃洞若观火之卓识,恰似暗夜明灯,为强军照亮方向。好方略,条条如精巧榫卯,紧密相连,可铸大宋强军之壁垒。好才华,字里行间才情似滔滔江河,不可遏制。恭贺陛下,得此栋梁,其必为大宋之幸,成为我朝良臣。”赵?满脸欣喜,朝着宋徽宗拱手。

    其余几位大臣在赵?念完后,赶忙围聚上前。他们虽不精通治军强军之道,可身为朝中重臣,基本的眼光还是有的。武植这篇强军策显然出类拔萃,精彩绝伦。听到赵?的恭贺之语,他们也连忙向端坐在上首的宋徽宗道贺。

    宋徽宗赵佶听到大臣们的恭贺,脸上顿时浮现出得意之色,眼中光芒闪烁。

    那武植可是他亲手挖掘的明珠,从武植踏入汴京伊始,他便相助武植,这武植是千里马,而他赵佶无疑是独具慧眼的伯乐。

    “既众卿都认可此策论卓绝,朕意已决,钦点武植为一甲第一名,诸位可有异议?”赵佶高声问道。五人纷纷点头赞同。

    之后,大臣们继续审阅所有学子的策论,完成后呈交宋徽宗。此次科举一甲共三人,榜首是武植,榜眼是贾安宅,探花是杨浑,其余二甲三甲进士共约一百五十人。

    “好了,众卿家辛苦了。”诸事完毕,天色已晚,宋徽宗对礼部尚书下令,“爱卿,明早将榜单张贴出去。”

    礼部尚书躬身回应:“臣遵旨。”言罢,五位大臣行礼告退,他们缓缓走出皇宫。喜欢大郎别怕,我有挂请大家收藏: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